春分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。也稱“日中”、“日夜分”,有晝夜平分之意。春分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,白天黑夜平分,各為12小時。
春分節氣到了,意味著將進入冷熱交替的階段。這個時候,人們的身體會進入新陳代謝速度加快的階段。因此,也需要及時調整養生策略,做到“順時養生”。
中醫認為春分時節養生有三大重點:第一、穩定肝陽;第二、健脾益氣;第三、滋補腎陰。
那么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加以注意,并選擇科學的做法呢?
第一、飲食上補肝益腎
甘味食物能補肝益腎,如枸杞、核桃、花生、大棗、桂圓等。在日常可用枸杞、大棗泡茶喝,也可用以上食材熬粥喝。另外,平時泡點菊花茶、薄荷水喝一喝,能起到清除肝熱的作用。
適宜多吃的養肝食物有:雞蛋、魚類、蝦、牛肉、雞肉、兔肉和豆制品等,以及補充維生素C(小白菜、柿子椒、西紅柿)、維生素A(胡蘿卜、莧菜等)、維生素E(芝麻、青色卷心菜等);蔥、生姜、蒜苗、韭菜等能祛陰散寒,對人體陽氣生發很有好處。
注意事項:酸味入肝,其性收斂,多吃不利于春天陽氣生發和肝氣疏泄,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。如山楂、橄欖、檸檬、石榴等酸味食物,就不適合多吃。
第二、不吃大熱大寒食物
春分時節,人體肝陽旺盛,需要注意不吃或少吃“大熱大寒”的食物。大熱的食物會增加體內的燥熱,很容易導致身體上火,或者加重上火癥狀;如果吃大寒的食物,則會刺激身體,導致體內寒熱沖突,反而容易對身體產生傷害。
因此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:如在烹調魚、蝦、蟹等寒性食物時,適當添加蔥、姜、醋類溫性調料,防止因此類菜肴性寒偏涼,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;在食用韭菜、大蒜等助陽類菜肴時,應配以蛋類滋陰之品,以達到陰陽互補的目的。
另外,適當多吃薏苡仁、山藥、鯽魚、赤小豆等食物,則有助于健脾祛濕。
大棗、山藥、大米、糯米、高粱、豇豆、扁豆、菠菜、胡蘿卜、芋頭等甘味食物,則有補益脾胃的作用。
第三、調節和保持情緒平和
春分節氣前后,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正處于相對的高峰期,而氣候的驟變會導致人體的平衡失調,誘發高血壓、心臟病等,且易產生眩暈、失眠等癥。因此,更需要保持情緒的平和穩定,要避免情緒波動,切忌大喜大悲,否則不利于肝氣的疏泄。可利用春光明媚時多做戶外活動,或與好友結伴郊游,以保持身心平衡。
第四、著衣宜下厚上薄
春分時雖然太陽直射赤道,北半球陽光逐漸增多,大氣日漸暖和,但日夜溫差較大,而且還不時會有寒流侵襲。此時養生要注意適時增減衣物,尤其應注意下肢及腳部的保暖,穿衣以下厚上薄為宜,“勿極寒,勿太熱”。尤其是抵抗力差的老人及小孩,更應注意適時增減衣物,以防引起感冒,平時注意多曬太陽。
第五、注意足部保暖
到了春分時節,有時候氣溫會生上升較高,一些人腳上愛出汗就換單鞋或不穿襪子,而很多追求美麗的女性開始露腳。這都是不利于健康的。如果腳部受寒受涼了,就會全身寒冷,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,疾病就可能會乘虛而入,因此在乍暖還寒的時節,還需要穿保暖的鞋子,女性朋友們更應該穿得厚一點、寬松舒適、吸汗的鞋襪,以避免腳部受寒,或防止因運動較多、氣溫驟升引起的腳汗。
總之,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,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,還是春季氣候分化明顯、人們肌體養生保健的重要時節。應當尤其注重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,主要從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居、飲食習慣、精神狀態等各方面調節生息,健康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