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秋季,為了養護身體防生病,人們都知道要防“秋燥”。那么“燥”與人體健康有什么關系呢?
從中醫上來講,燥為秋季的主氣,認為“燥”是秋季最易傷人引起疾病的邪氣。因此,在中醫學病因概念里,就有“燥邪”。
燥邪致病有外燥和內燥之分。
外燥來源于自然界干燥的氣候或環境狀態,多從肌表、口鼻侵入人體而發病的病因,多發生在秋季;內燥指因各種各樣的原因(如高熱、吐、瀉)引致人體內津液精血耗傷而形成的不正常狀態。
在外燥病因之中,由于相兼的寒熱邪氣不一,又可以分為溫燥和涼燥。一般來講,在初秋有夏熱之余氣,久晴無雨,秋陽以曝,燥與熱相合侵犯人體,人出現的不適或疾病多是與“溫燥”有關;而進入深秋到冬季,氣候變得越來越寒涼,燥與寒相合侵犯人體,人出現的疾病就多是跟“涼燥”有關。
內燥,是指因各種原因(如高熱、吐、瀉)引致人體內津液精血耗傷而形成的病理狀態。內燥以虛為主,或偏于寒,或偏于熱,主要癥狀可有皮膚憔悴、毛發枯焦、爪甲脆裂、口唇燥裂、舌上無津、口渴咽燥、目澀鼻干、大便秘結、小便短少等。又因患病部位的不同而表現出差異。如陰虛血燥,可見皮膚干澀作癢,皮屑紛紛脫落;而津枯腸燥,又主要表現為大便燥結難下,甚至秘結不通。
當然,秋季的燥邪,最易直接損傷的就是人體的肺!中醫認為“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”。外燥(干、熱、涼等氣候)從口鼻、肌表侵襲人體(肺開竅于鼻,外合皮毛),就容易傷肺。肺氣燥熱,導致機體的津液不足,出現諸如津虧液少的“干燥癥”,如皮膚干燥,口燥咽干、干咳少痰,喘息胸痛、甚至咯血等。
為預防秋燥引起身體的不適或者疾病,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呢?
一、護肺養肺,宜喝潤肺湯
這里推薦幾種常用的食材,蜂蜜、豬肺、黑芝麻、白果、銀耳、秋梨、枇杷、橙子、甘蔗、百合、山藥、蓮藕、蘿卜,可搭配熬制潤肺湯,在日常喝一喝。
可自制潤肺的藥膳,沙參玉竹雪梨銀耳湯:
沙參15克,玉竹15克,雪梨150克,水發銀耳80克,蘋果100克,杏仁10克,紅棗20克。以上食材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,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2小時,揭蓋加入30克冰糖,放溫涼即可食用。
功效:沙參,玉竹,雪梨,銀耳都是滋陰潤肺佳品,一起燉湯,具有養心潤肺、解毒清燥,止咳化痰的功效。尤其透合干咳少痰、咽干者飲用。
二、宜多吃新鮮的蔬菜、瓜果
多吃新鮮的蔬菜、瓜果,既可順應四時之氣,又能滿足滋養身體所需。比如如百合、山藥、荸薺、栗子、核桃、花生、芝麻、蜂蜜、紅棗、蘋果、梨,石榴、葡萄、柚子、檸檬、山楂、番茄等,另外,蓮藕、冬瓜、蘿卜、西葫蘆及各種菇類,也很適合進食。既可潤肺,又能調和脾胃。
同時要注意,少食辛味食物,比如蔥、姜、蒜、茴香、八角、韭菜、辣椒等,少進食火鍋及油炸煎炒類食物等。
提醒一下,脾胃虛寒者,應注意盡量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。
三、做好護膚工作
炎熱退場,正真涼爽的秋季來臨。雖然秋季較為涼爽,但是氣候偏干,空氣比較“燥”,這對人們的健康來說,對體內燥容易傷肺,所以需要多喝湯湯水水或者吃梨等來潤肺,對于皮膚來說,很多朋友在秋季會出現皮膚干燥、嘴唇干裂、手腳破裂的癥狀,身體四肢的皮膚也會感到瘙癢,這就是“外燥”會給皮膚造成的影響。如果經常出現皮膚瘙癢、口干、咽燥等癥狀,說明機體津液不足,需要適當補充水分。
同時,也可使用外用的產品來解決手足干裂、皮膚瘙癢等癥狀,可以改善秋燥對皮膚帶來的不適。
甲冉生 溫馨提醒
除了以上重點之外,防秋燥還應注意以下細節
1、秋天氣候漸冷,衣服不可急加,有意讓機體凍一凍,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,這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的方法。
2、進行適量的戶外鍛煉可以有效緩解“秋乏”、疲憊、乏力、精神不振等,另外加強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,預防冬季多發的呼吸系統疾病。
3、睡眠要充足,增加睡眠一小時,可以讓我們保持精神,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,養精蓄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