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節氣。小寒是反映寒冷程度的節氣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指出:“十二月節,月初寒尚小,故云。月半則大矣”。從字面上理解,大寒冷于小寒,但在氣象記錄中,小寒卻比大寒冷,氣溫甚至會達到一年中最低,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。
因此,小寒節氣過后的一段時間里,首先的養生防病重點就是祛寒,滋養臟腑。從飲食上來講,冬季養生湯最養人,而數九寒天里,能做一些既祛寒暖身又滋補的湯喝一喝,滋養臟腑,保養陽氣,身體機能就能夠得到提升,抵御疾病發生。
首先,氣血不足的人,要注意“補氣養血”
小寒節氣后,養腎陽仍要合理進補,及時補充氣血津液,抵御嚴寒侵襲,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。小寒進補時應食補、藥補相結合,以溫補為宜。常用補藥有人參、黃芪、阿膠、冬蟲夏草、首烏、枸杞、當歸等;食補常選擇羊肉、豬肉、雞肉、鴨肉、鱔魚、甲魚、鲅魚和海蝦,以及大棗、桂圓、核桃仁、龍眼肉、芝麻、山藥、蓮子、百合、栗子等。
補氣養血湯:十全滋補牛腩
原料:牛腩500克、白蘿卜1000克,當歸、黨參、枸杞子、天麻、黃芪、淮山藥、杜仲、肉蓯蓉、巴戟、鎖陽、鹽、味精適量。
做法:牛腩洗凈切塊,用沸水焯一下。然后將鍋內放適量水,下入牛腩和十種藥材,小火煲3--4小時。待牛腩將熟時,放入切成片的白蘿卜,燉煮后即可食用。
功效:對調節體虛,補血養血,強筋壯骨非常好。
其次,胃、腸道不好的人,多吃祛寒養胃食物
對于胃不好、有胃腸病以及身體怕冷的人來講,宜多吃些軟、熱的食物。如粥、面條、熱牛奶、滋補養生的湯類等。此外在食材上應當選擇溫性食物,如糯米、高粱米、韭菜、茴香、香菜、南瓜、生姜、蔥、大蒜、大棗、桂圓、栗子、核桃仁、杏仁、羊肉、豬肝、豬肚、狗肉、雞肉、鵝蛋、鱔魚、鰱魚、蝦、海參等。
養胃祛寒湯:干姜肉桂羊肉湯
原料:羊肉150克、干姜30克、肉桂15克。
做法:羊肉切塊,把干姜拍碎,和肉桂一起放入加水的鍋中,燉至肉爛,調入適量的鹽、蔥花、花椒面,趁熱吃肉喝湯即可。
功效:羊肉能夠補益貧血、氣血兩虛等。干姜比生姜多了溫暖脾陽的作用,對陽虛怕冷、脘腹冷痛、四肢不溫功效很好。肉桂有補元陽、暖脾胃、通血脈、散寒氣的功用,將干姜、肉桂與羊肉一起做成藥膳湯食用,更有利于祛寒治感冒。
再次,冬季咳嗽的人,需潤肺、增強抵抗力
天氣寒冷的時期,很多人都會咳嗽、干咳等。主要原因是在寒冷的季節,呼吸道的抵抗力比溫暖季節時的抵抗力差。因此,空氣的寒冷可以導致呼吸道抵抗力差,繼而引起呼吸道的感染,產生咳嗽。另外由于冬天室內和室外的環境溫度差異,一冷一熱,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會更高。
潤肺止咳、增強抵抗力的湯:雪梨南杏瘦肉湯
原料:雪梨一只、南杏仁15克、瘦豬肉50克。
做法:把雪梨去皮切塊,與15粒南杏仁、瘦豬肉切成片,放入加水的鍋中煲40分鐘即可。
功效:雪梨潤肺止咳,化解干燥空氣引發的呼吸道不適;杏仁具有宣肺止痰、止咳定喘作用,還富含蛋白質、脂肪、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。與低脂高蛋白的瘦肉共同煮成湯,可以增強抵抗力。
當然,在小寒時節多吃一些藥膳、食療的湯類來幫助祛寒、滋養臟腑的同時,
最好還在平時堅持做以下事情,對祛寒、強身、調養精氣神非常有好處。
第一:小寒時節,要特別注意腳部保暖。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,足部可以反映內臟的病癥,反過來保護好足部又能增強內臟的功能。所以,不要認為足部保暖就是局部保暖,事實上足部保暖是身體整體抗寒防病的一種保護。
應對雙腳冰涼,除了要穿厚棉襪棉靴之外,還要多進行足部活動。另外是睡前用熱水泡腳,然后用力搓揉腳心。
當然,如果有腳氣足癬、灰趾甲,雖然干冷天氣里不怎么發作或者癥狀輕了,但也不能大意,最好做修護除菌處理,把腳氣、灰指甲祛干凈,以防傳染給家人和到了溫暖的春夏季它們再次復發。
第二:在太陽好時曬曬太陽。在寒冷的冬季,人容易產生抑郁的情緒、懶散昏睡、昏昏沉沉的情況,青年人和女性較為常見。而曬曬溫暖充足的陽光,可以調養人的情緒,讓人很快從緊張、激動、焦慮、抑郁的情緒中解脫出來,心情得到舒展、安寧。冬日曬太陽的最佳時間段為上午10:00到下午2:00之間,每次可以曬20—30分鐘。
第三:不要怕冷,要動一動。“冬天動一動,少鬧一場病;冬天懶一懶,多喝藥一碗”,冬季雖然天寒地凍,但還是要重視適當增加鍛煉。特別是有太陽光的時段到戶外多做些相對舒緩的運動活動,有助于增強體質,提高身體抗寒能力,減少疾病的發生。當然出門一定要戴上口罩,霧霾天可以改為室內運動。
甲冉生 溫馨提示
小寒節氣,一定要加強祛寒保暖,多做些食補的湯類,藥膳湯食用,對滋養身體,提升抵抗力,遠離疾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小寒時節要避寒就應該盡早入睡。最好晚上10點前去睡覺,11點入睡,夜間11點(子時)也是經脈運行到肝、膽的時間,養肝的時間應該熟睡。中午(11點--13點)則要小寐,休息30分鐘左右即可,最多不要超過1小時。即使不能夠睡覺,也應“入靜”,使身體得以平衡過渡,提神醒腦、補充精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