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。秋分的意思有兩個:一是晝夜時間等長;二是平分了秋季。秋分還是氣溫逐日下降轉涼的分界點。秋分的習俗主要有祭秋月、吃秋菜(野莧菜,食之可增強抗病、防病能力,健康少病,潤膚美容)、豎雞蛋等。
秋分過后,天氣開始逐漸變冷,晝夜溫差也開始變大,氣候的主要特點是涼和燥,如果不注意可能引發身體不適,或引起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病癥出現。民間也有“秋分不養,一年白忙”的諺語,那么養生調理的重要方面有哪些呢?
1、防燥--多補水、多吃果蔬
秋燥易傷津耗液,使人出現口干目赤、聲嘶咳嗽、尿少便干、皮膚干燥等癥狀,建議日常適量多飲溫開水,堅持少量多次頻飲,不要等到口渴才飲水。平時喝一些淡茶、牛奶、豆漿等也較為適宜。
也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、溫潤的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等。還有一些蔬菜和水果:藕、荸薺、秋梨、山楂、蘋果、葡萄、百合、銀耳、柿子等。如果想補充藥膳,可以熬制百合蓮子羹、銀耳百合羹食用。
2、防胃病--要注意胃部的保暖
秋分過后,氣候漸涼,胃病反復多發。患有慢性胃炎的人,應特別注意胃部保暖,適時增添衣服,夜晚睡覺蓋好被子。此外,還要注意忌口,不吃過冷、過燙、過硬、過辣、過黏的食物,戒煙戒酒,忌暴飲暴食。
3、秋分進補--忌盲目、要適度
首先,不要無病進補,如果身體挺好,就吃好三餐即可,也可在日常飲食適度中吃一些雞湯、骨湯、山藥即可,不需要吃什么補品,既增加開支,有可能有副作用傷身。
其次、盲目購買藥物食用進補,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、煩躁激動、血壓升高,甚至引起鼻血等,適得其反,反而傷身。
再次,中醫講究“虛者補之”。不是虛癥的人不宜吃補品補藥。并且虛病又分陰虛、陽虛、氣虛、血虛之分,如果沒有分清虛實,就亂補,會造成身體陰陽失衡,反而損害健康。
4、秋凍--要根據身體素質、適度
秋分時節,涼風習習,可以根據自身身體素質和情況適度凍一凍,有助于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。呼吸道抵抗力較弱而易患氣管炎的老年人也可適當進行“秋凍”,以增強體質,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。
需要注意的是:秋凍并不是堅持少穿衣物!因為秋天晝夜溫差較大,應根據氣溫變化隨時增減衣服,以防止秋涼感冒。另外,體弱多病、怕冷易感冒的病人則不能過于勉強“秋凍”,而是要注意保暖,否則對身體有害。
需注意,不可凍肚臍、不可凍腳。足部受寒,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,所以白天要注意雙腳保暖,晚上睡前堅持泡腳,既緩解一天的疲乏,又能溫暖身心。
甲冉生 溫馨提醒
秋分過后,日常需注意的一些細節:
- 秋分過后,秋風瑟瑟,萬物凋零,郁悶傷感的情緒也會令機體免疫力降低。此時,多做些愉悅身心的事、保持心情愉快,胸懷豁達,寧神定志,收斂神氣,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,對減少冬季疾病有重要意義。
- 秋分之后,睡眠時間應逐漸調整至早睡早起的狀態,即晚上9、10點鐘入睡,早上6、7點鐘起床。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,早起則順應陽氣的舒長。
- 適當進行各種運動鍛煉。宜選擇輕松平緩、活動量不大的登山、步行、散步、打太極拳等項目。慢步登山改善循環系統,增加肺活量,帶來心理上的快樂,還有利于加速人體代謝過程。同時注意避免運動太過劇烈,出汗過多而耗損陽氣。